圖為海口市國貿路和玉沙路交界十字路口處的國貿書店,開店14年,老闆孟波堅持不賣低俗書、不靠教輔書支撐,堅持銷售優秀的人文社科書籍。 薛文埔 攝圖為海口市國貿路和玉沙路交界十字路口處的國貿書店,書架上裝著精心挑選的優秀的人文社科書籍。 薛文埔 攝圖為海口增智書店,這家已經走過了23年的風雨路程。 薛文埔 攝
中新網海口4月22日電(薛文埔)前不久,海口國貿書店老闆發出一篇名為“快支撐不下去了,海口一個民營小書店的呼聲”的網貼,呼籲能得到更多關註。此貼一齣立刻引起海南網友的熱議。
世界讀書日(4月23日)前夕,記者走訪海口的大街小巷,調查海口現存民營小書店的景況。記者發現如國貿書店那樣堅持不賣低俗書、不靠教輔書支撐的書店所剩無幾,海口主城區逾一百多萬人口僅有廖廖數家大書店,民營書店舉步維艱。
14年民營書店陷困境
在海口市最繁華的國貿路和玉沙路交界十字路口處,面積大約30、40平米的國貿書店並不是很顯眼,但時常有人來駐足看書、買書。記者看到,半個小時之內,約有十來個人進出這家書店。
這個書店的特別之處在於店老闆孟波的堅持:堅持不賣低俗書、不靠教輔書支撐,堅持銷售優秀的人文社科書籍。“來這兒的大多是老客,附近的上班族比較多,有什麼新書好書我都會推薦給他們。”孟波對記者說。
孟波是一個來自河南的“老海南”。1993年來到海南,從事過很多工作,推銷員、司機、導游,為他積累了開書店的第一桶金。國貿書店開店至今已經有14年了,剛開始經營的前幾年並不順利,曾經三年間搬了四次店,多是的因為店面拆遷。孟波感慨地稱,一個商業街區的形成需要很多年,拆後就算重建了,還是會流失掉大量的客人。不斷搬遷給孟波的經營增添了不少波折。
在2008年前後,國貿書店曾到達頂峰期,有時6個服務員都忙不過來。然而,近年來,孟波的書店一年不如一年。“網絡帶來的衝擊太猛,讀書的人越來越少,再加上用工成本還有場地租金等費用都在不斷增長,現在只能勉強維持。”孟波無奈地說。
記者在數日的走訪中還發現,海口過去小有名氣的小民營書店不見了蹤影,比如尚書房,還有網友以往熱心推薦、藏在居民樓里頗具特色的休閑書吧等。
轉型書店舉步維艱
海口增智書店已經走過了23年的風雨路程,但和國貿書店不同的是,增智書店緊跟著圖書市場的變化,轉型之後堅持經營至今,但經營狀況不容樂觀。
1991年秋,26歲的海南小伙張鵠獨自創業,開辦了增智書店,主要是經營社科、文藝、兒童讀物等圖書。“雖然那時出版資源比較匱乏,但讀書氛圍比較濃,大家都樂意買書看書,這也讓我的創業之路得到了一個好的開端,那也是書店最輝煌的時期。”張鵠向記者回憶道。
可惜好景不長,2000年以後,隨著網絡等其他原因的衝擊,人們的閱讀熱情開始下降,書店也開始走下坡路。
2004年,張鵠看準市場,購進大量教改後的教輔書。書店開始轉型,變成以賣教輔書為主的混合型書店。如今十年過去了,張鵠也正計划著書店新的轉型,他告訴記者,雖然在經營上舉步維艱,但不管怎麼樣,他都會把書店經營下去。
“讀書是最美的姿態。”採訪結束時張鵠借用了這句名言,呼籲更多人撇下網絡的繁雜,回歸讀書的清靜。
同樣是二十多年的海口老書店,位於海口解放東路的啟蒙書店經營狀況與增智書店相差無幾。1992年創辦,開始時賣一些社科文學類的書籍,後來受到圖書市場的影響,書店曾一度陷入困境,從三家店面變成了一家只剩二十幾平米的小鋪。2001年之後開始轉型,在賣教輔書的同時,也兼賣文具,由於是口碑比較好的老書店,很多附近居民都還經常光顧,這也使得書店能“存活”至今。
創新書店曾經是海南最大規模的民營書店,曾是海南文化市場的“佼佼者”,在海口和各市縣都開過多家分店。如今它在海口只剩下一家店面。它從單一的書店經營,擴展到電腦、通訊、數碼、地產、農場等新領域,但是主打的“王牌”卻是數碼科技行業而非圖書。
“當年火爆的創新書店不見蹤跡。”網友“懶鬼煩不了”發出感概。
近年來,網上零售市場發展迅速,其中網上書店又是電子商務的主力軍。據統計,近10年來中國傳統民營書店倒閉潮愈演愈烈,傳統書店的生存陷入僵局,有數據顯示,全國超五成民營書店先後倒閉。
2013年8月,國家財政部辦公廳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聯合下發《關於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》,中央財政對12個試點城市符合條件的優秀實體書店給予獎勵,用於幫助其購買軟硬件設備、支付房租、彌補流動資金不足等,但海口不在試點城市範圍內。 (原標題:海口民營書店舉步維艱 老闆:快支撐不下去了(圖))
- May 26 Mon 2014 02:00
海口民營書店舉步維艱 老闆:快支撐不下去了(圖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